2006年9月30日 星期六

從戲劇看文化

  實在很高興有版友在這裡提出探討電影文化的觀點,雖然只觸及電視劇,不是電影,但是也沒關係,反正電視劇與電影的潮流是互輔相成的。
  從你 拿出了一堆中國影劇的名字來看,可以從中暸解到,這些皆是成功流入海外,較為流行及出名的作品,實際上不能夠反映出目前整個中國的市場,因為這些作品較有 口碑及有票房,所以才廣為海外人仕所知,而事實上中國每年拍出數十部電視劇,每省數家電視台的創作數量來看,依我猜想,歷史影劇的比率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而 己。
  那麼,你所看到或認識的歷史影劇,也只能夠反映中國本身,或海外(香港、台灣、馬新)觀眾喜歡的口味,而不是中國電視劇創作上的缺失,兩者有很大的差別。
  我有這番見解,是因為從制作費的角度來看,較為貼近中國民眾的影劇創作,必然最為省錢,也至少在美術及服裝不須太花錢,這也是為何在古裝劇遠比時代劇為少,勿論是台灣、韓國或香港的情況都是一樣的。
   也因為歷史影劇太流行之故,再與西方影劇比較之下,你當然會發覺美國少了這種古裝因素,其實這也與美國本土文化有關,大家都知道,美國建國也只不過百多 年的歷史,他們最早期的歷史,也只是牛仔西部,也因為他們沒有中國如此多姿多采的兩千年歷史文化,所以他們只能鑽研現代文化史,一點也不足為奇。
   若重談歷史影劇,我個人認為,這絕對是不可熄滅的火種,因為我超愛這些影劇,因為時至今日,能夠動用如此龐大人力、物力、風景、地方古蹟,所拍出來的效 果,實在是賞心悅目,例如古代戰爭的場面,千軍萬馬的效果,香港與台灣的影劇根本就不可比擬,這也是為何這些古裝影劇深受全世界華人喜愛的真正原因。
  更重要一點即是,中國影劇的拍攝及創作非常認真,台劇經常拖泥帶水,港劇又多是肥皂劇,反觀中國影劇已逐漸受到重視,他們的作品水準也不斷提升,也是我們身為華人的驕傲,而且我們可以觀賞到更嚴謹的創作。
   無可否認的是,勿論是電影或影劇是乃視市場需求而定,我記得看過一篇分析影劇的文章所提及,人類總是喜歡有“偷窺”他人生活點滴的心理,例如流星花園、 還珠格格的成功,內裡的角色是我們一般平民所無法攀越的,而只從影劇上暸解及滿足,如上流社會的愛情故事,公主的愛情史等,同樣的,我們這一代人也不知道 皇帝或大俠是怎麼當的,影劇就可以告知我們這一切。
  再加上,西方人也開始注意中國的歷史文化,從臥虎藏龍成功打開海外市場的大門,接著的英雄等等,直至馮小剛的夜宴,皆是朝著這個方向走,也可見這些歷史元素乃是我們中國人的最大本錢。

2006年9月16日 星期六

Joyeux Noel的戰爭反思

  第一次在電影基地院貼文,就是分享這部法國戰爭電影--Joyeux Noel(Merry Christmas)【聖誕快樂】之劇情,我找了這部片實在很久,終於在今午完成心願,欣賞了這部頗為感人的反戰電影。
  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,乃述說一個確實在戰場發生過的真人真事,即是兩方對峙中的軍官及士兵們“通敵”,也許是現代戰爭史上惟一的一次,而且也實在難於想像會發生這樣的事情,這部戲也被提名了今年度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電影。
  電影的第一幕,就是三位男孩,即德國、法國及英國的小孩在課室內講述痛恨敵人的表白(暗喻著人類從小就被教導出無理痛恨另個國家的不幸),而真正的不幸即是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,英法聯盟與德國對陣,大家都帶著國恨上了戰場殺敵。
  什麼是“敵人”?我覺得是這部戲所挑起最重要的疑問,其實有很多人去當兵去打戰,是毫無意識或只有愛國情操,對敵人是完全陌生,也只知道上了戰場,就有人要殺你,你若不反擊,就會被殺,就這麼簡單而己。
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乃為戰爭史上最大慘劇之一,雖然它比第二次世戰所涉及的國家及人民沒這麼多,但其死傷及挑戰人類悲痛極限是不可比擬的,因為人類首次採用最先進的火器(如機關鎗及迫擊砲等),所以那種十八九世紀排排陣一起開鎗的打法已經完全淘汰,換來是一種挖戰壕,攻其每寸陣地的打法,處於久守及無情轟炸來折磨士兵們,厭戰之情緒比比皆是。
  這部戰爭的焦點不是落在戰場殘酷上,而是參戰的三個國家幾位主人翁的經歷,包括來自英國的蘇格蘭神父(當醫療員)及兩兄弟被派去與法國軍隊助陣,另位是已有厭戰情緒的法國中將、看來相當有趣的德國指揮官,以及自願參戰的男高音史賓及其妻子(女高音)安娜。
  電影的高潮,即是那件駭人及荒唐“通敵”事件其實是一個意外,因為兩軍對峙中是沒可能發生的,事情的開始是當女高音為了保全丈夫離開戰場,經過與德國將軍們週旋後,終於成功把丈夫帶回至後方,但是身為丈夫的卻希望在這一天聖誕節中,能夠回去前線為其戰友們高歌一曲,而女高音也只好無奈地跟著到了前線。
  在寧靜的聖誕夜中,蘇格蘭神父吹了一段風琴,而對面的德軍那方也響起了男高音的幽美歌聲,神父受感染下也一起配奏,與此同時那位男高音興起拿著一棵聖誕樹走出戰壕,到兩軍中間處無忌地高聲一唱,就這樣打破了兩方的隔膜,三軍的軍官皆走出來聚首,一起承諾在這個聖誕夜中,大家放下武器,一起安享佳節,這時士兵們也主動走出戰壕,互相贈送禮物及問候,其實當時大家的心態,是對著另一方軍隊的“好奇”,雖然大家仍有點戒備,但看來大家都想渡過一個安寧的聖誕夜才有這種示好的開端。
  當然,雙方都很明白,戰爭是不容許他們之間的“來往”,在夜深大家回去之後又開始處於備戰的狀態,但是到了早上,因為那位蘇格蘭士兵在戰場中央挖土要埋葬其兄弟的屍體,而再逼使三位軍官又次聚首,大家研討了如何處理在場上曝曬中的士兵屍體,也因為各自有機會為死去戰友入土為安,也暗喻著雙方的怨恨已開始消解中,而再經過接著第三天的互動,士兵很自然地坐下聊天,一起踢球及玩樸克牌,其實大家早已忘記了之間是敵人的現實。
  兩軍的情誼更為堅固,當德國軍官主動地前至法國戰線,通知“敵人”說其後方迫擊砲要轟炸,邀請法軍前往其戰地避難,在一輪轟炸之後,法軍明白接著是輪到其後方開始反擊,也同樣邀請德軍到他那處躲一躲。
  大家都知道,兩軍交戰是不能存有情誼,這兩支隊伍看來已經沒辦法對峙下去,再加上士兵們的家書寄回後防,兩軍高層也察覺了這場危機,涉及這場通敵包括德軍部隊,被調往東部打蘇聯軍,那位法國中將也受到對付,而蘇格蘭神父也被喚回去,也只有男女高音的夫婦已意識到前途茫茫,選擇了當法國俘虜逃離祖國。
  電影中有一段對白,蘇格蘭軍官與神父交談中,神父提問要如何向上層報告今晚事情,軍官說:『就說德軍沒有開火』,神父說:『啊...那是事實。』『但我相信今晚之事,是因為大家都想暫時忘記戰爭吧!』,軍官回答說:『可是戰爭卻沒有忘記我們.....。』
  這是一部抗議戰爭的電影,所以要看緊張刺激的戰爭鏡頭,此片欠奉,也只留下一個感傷的結局,我極力推薦給大家,這是一部值四星(非看不可)的電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