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《葉問》之後,總想把它與李連傑的《霍元甲》相提并論,兩部電影皆不約而同犯了劇情不考究的錯誤,甚至《葉問》更為嚴重的是,把在這位武術宗師的英雄化過程中,造假的實在太不令人信服,原本一部令人期待的好電影而再次淪為純粹的功夫片!
我的觀影結論是分成兩部份的,一是在劇情上完全不合格,二是在武打表演上,是近年難得一見的佳作,坦白說,我實在不想給予如此兩極化的評語.....
我一直覺得東方人拍電影時,在劇情處理方面往往是不夠聰明,尤其一些投資如此龐大的巨作,為了創作劇情高潮的需要,總是把觀眾當成白痴來看待,實在令人 不解,連我這類凡人都看出端倪,更不用說資深影評人之類,我常常感嘆說,為何有如此好的創作,卻要出現這樣的敗筆....
明確來說,葉問身為 一位武術宗師,是一個標榜,也透過今次被推崇成為“男主角”,無可否認,隨著這部戲公映之後,很多人就會設法暸解這位“李小龍的師父”之背景,那麼在查究 一下,就會發現原來劇情內容七分假三分真,這一點是對葉問師父的名聲不好,但我不明白為何其後人能夠允許這麼做.
更何況,從葉問師父在電影中的言行舉止,以及其徒弟們的說法,葉問不好鬥及謙虛的性格,他若泉下有知,也應該不敢恭維後人把其事跡拍成電影後,卻用上誇大及造假來推崇其武術精神吧!
由於歷史紀錄上著墨不多,包括一些網上資料來看,沒有完整的正史可以說明《葉問》劇情的準確性,而我也認真查究了一下,劇情大有出入,最嚴重莫過於三蒲 將軍的安排,首先在軍事上,編劇到底有沒有搞清楚將軍是何等身份,在一個小小的佛山,竟然要有將軍和上校都坐鎮?若避開這點不談,大家都知道,正規軍事是 要靠軍功來升級的,更何況要有甚高武術的造詣,一個毛頭小子充當將軍,惟一可以解釋就是為了結局中,葉問把一位將軍打倒而設計出來,而且結局中一場公開決 鬥,也是不大可能,因為在那裡打敗了日本將軍,人群衝入去解救葉問,日本兵沒人開鎗,而且如此大敗日本將軍威水史,怎麼一直以來都沒有這個傳聞呢?所以只 有一個解釋,那是偽造的!
當然,我可以理解創作此片的方向,是塑造一位偉大的中華武術家,而我認為最不聰明之處,就是不懂得避重就輕,不要寫 得太誇張,例如前面一段戲,有位武館當家找葉問切磋,主要是交待葉問的性格及處事之道,也許這段戲非真實發生過,但我不認為這有礙,因為這沒有影響真實的 歷史,我就認為沒必要吹毛求疪,大節必須要守,小節就大可不必.
(題外話:他們應該去學習學習《投名狀》,此片改編自清末四大名案刺馬,改了很多小節,但在大節表現出三兄弟之間的痛苦及無奈,這就是成功之處.)
好了,評完了整部戲的劇情,就讓我好好讚一讚此片對武打場面,它的成就是再次把中華武術推向另一種層次,眾所周知,香港人拍攝武打片一直講究真實感,從 過去快速轉鏡,到了音效及特技的配合,都可以慢慢都有點進步,但到了《葉問》,再也不是用快速閃過鏡頭的方法,而是看起來真實的拳頭打到對方身體,尤其詠 春是一種近打,貼身用巧勁不易看清楚,但是洪金寶充當武術導演應記一功,他把那種觀眾想看清楚埋身博鬥的想法都實現了,以後出了DVD,我倒要細心看清楚 是如何掌鏡下把這種新手法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.
網上有人批評此片沒什麼大主題,但我認為有時不必太誇張,只要細下交待葉問真實的一面,其實已經足夠了,又何必搞到真假難分?香港創作人就是十年如一日,總是要搞些大舖排來收尾....
在角色上,甄子丹讓我感受葉問的性格,功夫上的落力(原來他不是詠春弟子),我覺得演得還不錯,第二位值得一提的人物,就是林家棟,他可謂是目前香港影壇上的最佳綠葉,有幾場戲把那無奈神情演得十足,而熊黛林方面,說實在一點,連一個花瓶都演不好!
由於王家衛也籌拍與葉問有關的電影,由梁朝偉擔正,也許這個原因,我猜想此片本來應該在新年期間上映,而被逼提早在聖誕期間公映.(註:賀歲片通常都是被一般日子的電影較為賣座,因為新年假期較長,成年人也是放假,所以一家大小去看戲的機會較多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